2011年11月25日上午9时,哲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生第17次学术沙龙在学院报告厅举行,2007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薛平作了题为“思想实验的历史渊源及其特征”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薛平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思想实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追溯了其历史渊源。一般来讲,马赫被公认为创造了思想实验‘Gedankenexperiment’(思维实验)这个词。事实上,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在《德国自然哲学》和《自然的一般理论的绪论》这两本书的中首次用拉丁语和德语搭配组合形成了‘思维实验’一词,意思是思想中产生的实验。现在我们看到的英语术语‘思想实验’就是从马赫的‘思维实验’创造的新词,它第一次出现在1897年用英文翻译的马赫的一篇文章中。后来,马赫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这个术语,用以说明一个真实实验的假想产品。他在《认识与谬误》一书中提到了思想实验,“除了有形的物理实验(physical experiments)外,还有在较高理智水平上使用的其他实验,即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s)。”
通过对科学史和哲学史中的各种思想实验的详细考察,薛平提出了思想实验的五大特征:1、非实际的可操作性。思想实验不同于真实的实验,真实的实验可以在特定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而思想实验往往是在实践上无法操作时才会建构一个跨越了实际操作的实验模型。2、非现实情景的再现性。思想实验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表现就是呈现出非现实的情景。这种方法常常会列举一些反例或非现实的状况加以说明或论证。3、情景的虚拟性。思想实验的情景往往伴有很多虚拟成分在内,某些理论的论证也常常再现虚拟的情景。在认知科学中,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就是这种虚拟情景的体现。普特南的“孪生地球”与“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也体现了情景的虚拟性。4、过程的似真性。尽管思想实验是思维中的实验,但其过程具有似真性,是基于先前的科学论证的。5展现的直接性。布朗在《心灵的实验室》一书中描述了惠更斯的一个思想实验。尽管思想实验是真实实验的假想过程,但它却如同真实的实验那样在想象的世界中操作,在假想的情境中直接展现了实验的过程,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预测未来的状况。
(薛平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