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学术交流
相关链接
通知公告
相关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第16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简讯
[ 发布日期:2011-12-01  ] 【返回

 2011年11月11日下午3时,哲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生第16次学术沙龙在学院408教室举行,我系讲师、2007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宋尚玮作了题为“丹尼特的意向模式实在论”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意向立场是丹尼特全部哲学工作的基础和中心,对他的理论体系之形成至关重要。然而意向立场的运用却使他倍受“工具主义”指责。目前国内大部分涉及丹尼特的文献都将他视为工具主义的典型代表。宋尚玮博士在报告中为了对丹尼特的非工具主义进行了辩护,并提出了丹尼特的“意向模式实在论”。
  报告首先提出,意向模式实在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即模式实在论。意向模式是从意向立场追踪到的人的行为模式,对它的理解建立在对“模式”这个关键概念的理解之上。只有明晰了模式的内涵,才能明确什么是意向模式;只有肯定了模式的实在性,才能理解意向模式的实在性。因此意向模式实在论产生的基础是模式实在论。丹尼特借助英国数学家J.H.康威发明的细胞自动机“生命游戏”对模式实在论进行了分析。生命游戏尽管规则相当简单,但它能够产生的效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最简单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被命名为“滑行物”(glider)的初始状态。它只有四种形态,它们依次出现形成一个周期并且每一周期的位置与上一周期相比都向东南方向推进一格。这种规律性使我们在观察滑行物几代的演化过程之后,就可以很轻松地辨别出它的周期性并据此预测它下一代的状态,而无需对生命世界里每个方格的状态都运用一遍规则。据此丹尼特提出了“模式”的定义:一个数据系列不是随机的——具有一种模式——“当且仅当存在某种更高效的方式去描述它”。只要模式能够对数据的表达方式进行压缩,那么真实的模式就存在于压缩的表达式中,并且是不依赖视角的。丹尼特由此对于模式做出了本体论承诺。
  报告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意向模式实在论如何经由意向立场的运用而形成。像生命世界里的数据一样,我们的日常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组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当我们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的时候,民间心理学提供了理解这些数据的一个很好的视角。民间心理学的本体论空间中存在着诸如“信念”、“愿望”这样的意向性概念(也被称为命题态度)。通过意向状态归属的策略,民间心理学对行为数据进行压缩,进而对人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意向状态归属的策略就是丹尼特所谓的意向立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我们首先假定被解释者是一个理性行动者,因此他的一切行为都应被视为合理的,是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然后,根据丹尼特的原则:“属于该系统的信念和愿望就是那些使系统的行为有意义,使系统行为成为可获得的最合理的行动过程的信念和愿望”,我们进行意向状态归属,把他实现目标的行为看作是借助“信念”、“愿望”等意向状态而产生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由一系列意向状态所组成的行为模式。依照丹尼特对模式的理解,意向模式就是对人或其它智能系统的行为数据从意向立场进行压缩的结果,因此意向模式就是人或其它智能系统的行为模式,该模式使得智能系统的行为统一在一个合理的目标和理性的目标实现策略上。从意向立场追踪到的意向模式是真实的。
  丹尼特意向模式引起的最大争议就是对它的工具主义质疑。但在丹尼特看来,采用意向立场的策略并不仅仅是由于意向模式的简洁高效性。以对弈计算机为例。一方面,合理的对弈程序从设计立场来看是可以多种方式实现的,如编写程序的语言,程序运行的环境等。因此程序的物理模式和设计模式千变万化;另一方面,对弈计算机所面对的对手也不尽相同,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不同的程序以及同样的程序在不同的棋局进行时所经历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没有两盘棋的物理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如何评价各种对弈计算机所走出的每一步呢?丹尼特认为,只有从意向立场才能解释这个问题:计算机是被合理设计的,它“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赢得比赛,它“相信”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当下棋局的正确应对并且“希望”能够打败对方获得胜利。对于像动物和人这样的高级生物体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尽管不同物种面对的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它们应对外部环境的方式也各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存。意向立场对此的解释是:无论生物个体如何行事,其最终目标都是将存活下去的机率最大化,每个个体都“想要”生存下去,它们“知道”自己应当如何获取外界的资源,也“知道”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应该躲避以及如何躲避危险,它们“相信”只有足够机敏并且很好地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本领才可以保证不会被自然界所淘汰或被天敌所捕杀。意向模式的实在性不只在于它能够解释和预测,更为重要的是,意向模式在说明生物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的同时描绘出了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所形成并决定个体行为模式之产生的规则——只有能够以最合理的方式行动的个体才能保证获得最大的繁衍机会,从而保证该个体所属的物种得以在自然界延续下去——这些规则像预先编写好的程序一样控制着个体在信息处理和应对环境变化时的倾向性模式,而这些模式在其它立场中都是不可辨别的。在丹尼特看来,意向模式是唯一能够准确刻划、解释和预测复杂生物体之行为数据的模式,是我们为了追踪和认识复杂生物体行为之合理性所不得不采用的模式,因此该模式不只是简单的解释和预测工具,它是真实存在的,它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延续意义非凡。
  报告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丹尼特的意向模式实在论不仅强调意向模式的实在性,还暗示着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意向状态实在论。二是丹尼特对意向模式实在论的论证在一些哲学家(如丘奇兰德)看来,并没有形成对工具主义指责的令人信服的回击。这些问题都有待丹尼特和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认知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