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学术交流
相关链接
通知公告
相关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第15次博士生学术论坛简讯
[ 发布日期:2011-12-01  ] 【返回

 20111019日下午3时,哲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生第15次学术沙龙在学院会议室举行,2008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王智慧作了题为宗教信号传递理论述评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近年来生物的信号理论被应用于解释宗教及其社会作用,形成了宗教的信号传递理论。宗教信仰传递理论秉持的原则是利他主义,在信号传递理论中,宗教被认作向群体成员发出的一种昂贵的、难以假冒的信号,能增进群体成员间的信任、提升合作水平。

信号传递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种代价高昂的行为方式,对于个体而言是浪费的、不利的,但可以理解为群体中一种难以造假的沟通形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和社会学家维布伦最早介绍了这一思想。他主张炫耀性消费可以解释北美中产阶级的开支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弗兰克(Frank)提出了社会情感理论他认为情感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号能够维系人际关系,并阻止个人面对集体努力而背叛。在进化生物学中,信号传递是一种检验生物之间相互沟通的机制。以色列生物学家阿莫兹·扎哈维(Zahavi)提出著名的障碍原则,认为生物体自身不利的属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充当了一种信号的角色,能够表现出生物体某些潜在的品质。

信号传递理论不仅适用于低等级生物,人类学家已开始利用信号传递理论解释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宗教的进化研究者认为人的利他主义有利于群体成员间的合作,能提高团体稳固程度。而最早用信号传递理论解释宗教行为的是阿恩斯,他认为宗教即是向群体成员发出的一种昂贵的但是难以假冒的信号,从而在群体中增进信任、提升合作水平。阿恩斯(2001)认为,在克服集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宗教群体比非宗教群体的表现更好。因为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通过奉献与忠诚,提升宗教群体成员间的信任,成功克服了集体行为中搭便车的问题。针对这一论题,人类学家理查德·索西斯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索西斯与布莱斯勒继续对宗教信号传递理论进行实验,证明昂贵信号能保持群体中高水平的合作,避免利己主义盛行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号传递理论部分地解释了人在交往中的一些原则,体现了人作为社会成员对融入集体的需求,与其他社会法规约束下的团队不同,宗教是以信条的方式约束人的行为,建立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能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合作对象,从而增进群体内部的团结与稳定性。从信号传递理论的角度看,宗教对于人类生存而言是有帮助的,其产生和传播有利于人类的进化。但是,作为宗教适应论中的一家之言,信号传递理论似乎还不能独立为宗教适应论的有效性提供完善的佐证。

根据宗教的信号传递理论,人信仰宗教的主要目的是社会交往,这与宗教群体选择理论的主旨有所不同。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宗教发挥作用的领域。群体选择理论侧重于生存领域,而信号传递理论则认为宗教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社会交往中的信任问题。

宗教的信号传递理论固然可以解释宗教群体间的信任与合作,但是无法合理解释人类投身宗教的初衷,如果说个体信仰宗教的动机是出于对特定群体成员合作的愿望,希望以相同的行为方式融入其中,那么这样的动机如何保证信仰的真实性与纯粹性?一概认为宗教行为是出于融入某一集体的现实需求未免以偏盖全。

宗教的信号传递理论在某些宗教情境中是不适用的,不能正确衡量所有情境中的宗教行为,所以信号传递理论不能解释宗教为什么是泛文化;不能解释为什么各种宗教在信仰和仪式结构上具有如此广泛的相似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信号传递理论还不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的宗教理论。

(王智慧供稿)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认知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