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学术交流
相关链接
通知公告
相关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揭开记忆之谜的巴特莱特认知心理学
[ 发布日期:2011-06-07  ] 【返回

揭开记忆之谜的巴特莱特认知心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17日   作者:魏屹东 周振华

  巴特莱特把“图式”引入心理学,形成了记忆图式理论。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作用,它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记忆的第一位心理学家。1885年艾氏让被试者(他自己)以无意义的音节及诗歌为材料,把记忆分为识记、保持、联想和复现四个阶段,描绘了经典的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与艾氏的研究路径相反,巴特莱特在其代表作《记忆:一个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研究》(1932)中,认为记忆有规律、可预测且受系统性误差的控制。记忆错误现象是受到记忆者的态度、信仰、图式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的。而艾宾浩斯的研究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

  巴特莱特让被试者在读完一则北美传统民间故事,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述,通过比对经被试者加工过的故事与原故事的差异,就可以发现在记忆过程中许多不易发觉的因素如何交替发挥作用。他选取20名剑桥大学的学生作为被试者,并逐步扩大到40多人,而故事的重复时间间隔也从15分钟、20小时到4个月不等,最长的达10年之久。通过这一系列长期的实验观察,巴特莱特总结出了“记忆”的五种构成方式:描述、重复再现、象形文字、系列再现Ⅰ、系列再现Ⅱ,初步描绘了记忆在社会传递过程中如何最终成型的机制。

  记忆研究的图式—情景方法

  巴特莱特早年师从哲学家詹姆斯·沃德和社会人类学家威廉·里弗斯。他对记忆的研究注重实验,并带有强烈的形而上学倾向。他不仅重视个体微观层面的记忆研究,更强调不能把个体同其所在的群体、社会和文化割裂开来,而要充分重视和发掘隐藏在个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情景在记忆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巴特莱特把“图式”引入心理学,形成了记忆图式理论。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作用,它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感觉信息和记忆图式一起被结构化后储存,而心理图式本身被表征到记忆中。图式通过抽象获得,表征了一类刺激的本质特征。记忆的内容便是往事的图式,图式也成为了反应的目标,人类的记忆和回忆便是分析场景,构建或推论过去用以建立场景的成分和顺序。这就跳出了艾宾浩斯联想主义的窠臼,促使后人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记忆的性质和动力问题,还在记忆的经验性研究50年后第一次提出了“表征”问题,对认知心理学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记忆表征的隐喻—语境方法

  表征意味着被记忆项的一种模拟物以各种形式存储在人脑的某个地方。巴特莱特认为应当把大脑作为“意象”的仓库(尽管仍是一个“灰箱”)用以存储一系列的知觉,而且记忆并非一系列固定的、零星的刺激与反应,而是一种意象的重构。

  他通过大量实验显示,“意象始终倾向于降到习惯水平上。我毫不怀疑意象是有意识的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所作的一种回答”。但“要是让意象进行交流的话,就必须使它自己用语言表达”。所谓的“自己的语言”就是心灵的表征。

  巴氏引用神经科学家亨利·黑德的表述,认为心灵表征之于记忆,就如同出租车的计价器之于行车距离,计价器将距离转化为先令或便士,心灵表征则把记忆中的意象转化为思维。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语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当语境被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时,巴氏强调“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每一种社会象征指明了同样一般的语境。如果语境与十分强大和广泛分享的人类兴趣或倾向有关,那么这种社会象征的适应性便是所有象征中最显著的了”。

  这种记忆表征的隐喻—语境观与当代认知科学的语境化倾向不谋而合。记忆某事就是处于一个对应于原先经历的事件、或原先习得的惯例的长期不变的精神或物质状态。记忆只是形成那个状态的一个有意识的表征,或只是行为惯例的一次显示。显然,巴特莱特的记忆研究确实具有前瞻性。

  尽管巴特莱特的许多观点都散发着现代认知模型的气息,但在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观点和方法并不赞同。他认为自己后来关于情感的研究更为重要,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他后来的著作的影响力也没能超过《记忆》一书。他的另一本代表作《思维》(1956)甚至被一些当代认知科学家认为只显示了巴特莱特的局限而非实力。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情绪心理学的日益升温,巴特莱特丰富的认知思想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与思考。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认知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