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0年08月10号(第113期) 作者:刘高岑
什么是自我?它是实在的,还是一种社会建构,抑或仅仅是神经学层次上产生的幻想?自笛卡尔以“我思—我在”、“主—客”二分开创近代哲学以来,自我就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心理学独立之初,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中也曾把“自我问题”称为“心理学必须解决的最艰深的难题”。此后,自我问题的研究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早期的主流认知科学都从根本上否定该问题的研究意义,少数具有哲学倾向的心理学家虽然并不排斥自我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然而,最近十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心智哲学在认知科学层面的深层交融以及各种心脑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自我问题在西方再次成为各相关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自我始于对特定神经模式的二次表征
认知神经科学把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延伸到人类认知问题,从“神经是一切的基础”为出发点,力图把神经科学、意识科学和认知科学内在地统一起来开展研究。这使得“以前被回避的一些论题,诸如意识经验、无意识过程、心理意象、自愿控制、直觉、情绪、乃至自我,现在都被确定了似乎合理的脑中的关联物”。
在自我问题上,神经认知科学认为,自我起源于类似细菌对异体物质的辨识之类的现象,是在生命体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生物性现象。按照认知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的说法,“作为认知工具的自我……在认知层次上,创造细菌免疫在生物层次上所要完成的职责。它通过感觉进行过滤,把异于我的东西标注为‘无意义的’,而把其余的标注为明智的”。达马西奥系统地提出了“原始自我—意识—核心自我—自传式自我”的自我理论。所谓原始自我就是生命体一系列相互联系和暂时一致的神经模式,人意识不到这一层次的自我。意识则是对有机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部建构和展现,即通常所说的心灵的表征、记忆等性能,自我感就在意识之上产生。核心自我是对表征本身的再表征,亦即达马西奥所说的二级表征或通常所说的可以意识到的自我。自传式自我则以自传式记忆为基础,由包含许多实例的内隐记忆构成,并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增长,类似于社会建构论所说的叙述性自我。
达马西奥的研究揭示了特定的无意识神经活动模式是自我得以产生的基础,通常被称为自我的精神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的表征方式。特定的神经模式是身体的一部分,而在神经活动模式和一级表征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二级表征,这既是对特定神经活动模式和一级表征的升华,也是令人难以琢磨的自我感的开端。所以,自我并不是神秘的或虚无缥缈的东西,在脑装置中可以发现其踪迹。需要指出的是,认知神经科学对自我问题的研究,并非把自我还原为神经活动,而是探索神经、认知和意识的非还原性统一的新路径。
自我意识源于无意识的自我监控系统
与认知神经科学不同,行为科学和脑科学从行为、脑功能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出发来研究自我问题。按照布莱克莫尔和考德合瑞的看法,我们在行为中的主体性感觉是伴随着行为的实施从脑的相应系统中自然浮现的,自我意识及相应行为对应于特定的脑功能区域。
研究者通过对自我意识及相应行为与脑功能区域的结构性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自我监控系统”理论,以论证自我的实在性。按照这一理论,自我感是脑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监控系统所赋予的,该系统的功能就是监控有机体的行为,并使无意识地监控到的行为显现为意识的。由此,我们的行为被经验为主观上实在的、意志的和自己的;而正是通过行为,我们把自己意识为独特的自我。
研究者还通过许多行为与自我感关系的实验,确定自我所涉及的主要脑区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借助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放射断层成像技术对脑活动的“外因无意识行为和意向行为实验”与“自我原点定位实验”。
前一实验表明,脑通过自我监控系统把一个行为的结果与先验意向连接起来,而使行为者浮现出行为主体的感觉。这种自我监控系统使自我引发的刺激经验和由外部对象引起的刺激经验有不同的效果。例如,人们对自己引起的胳肢与外部引起的胳肢有不同的反应,因为自我引起的刺激由于其结果是自我预期的,因而在知觉上是被减弱的。进一步的“自我引发行为与其感觉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还从量上表明,感觉随感觉预期的精确性而衰减。
后一实验则从另一层面对自我的实在性进行了确证。人们在对物体进行空间定位时,可采用自我中心参照系或环境物参照系。高德曼—瑞凯克通过对猴子的实验表明,正常的猴子可以正确地以自身为原点来对物体进行空间定位,而切除了前额叶主沟区的猴子则失去自我原点空间定位能力。以自身为原点对物体进行空间定位,正是以自我觉知为前提的。设想你和很多人一起穿一模一样的衣服、戴一模一样的面罩站在一面镜子前,你可能会通过挥挥手或晃晃头来辨识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把自我感觉信息与视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它为“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提供了基本信息。人和猴子等少数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对与“我”相关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能力,就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萌芽。实验表明,“自我”确有其生物学基础。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
http://sspress.cass.cn/paper/12446.htm
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810279118.html